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美丽中国水利基础
发布时间:2014-11-10
11月1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第四届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总顾问姜春云发表书面致辞,会长陈宗兴出席并讲话,水利部部长陈雷作题为“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美丽中国水利基础”的主旨演讲。
陈雷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纵观古今中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水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陈雷指出,近年来,水利部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水情,认真总结治水实践,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不断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目前已覆盖全部省级、地市级行政区和80%的县级行政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2007年~2013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61立方米降到94.3立方米(按2000年不变价计),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75提高到0.52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提速,部分流域和地区水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水资源统一调度成效显著,确保了重点地区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城乡水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启动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农村河塘整治与水系连通力度不断加大;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陈雷指出,我国基本水情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十分复杂,治理工作极其艰巨。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现实的紧迫要求,也是长远的战略任务。从建设美丽中国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性的重要支撑,必须努力从源头上治理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人民群众需求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普惠性的民生福祉,必须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生产发展息息相关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从经济转型升级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先导性的战略举措,必须充分发挥水资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从水利改革发展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局性的重大任务,必须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推动水利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陈雷指出,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治水思想为指导,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个领域,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生态文明之路。建设水生态文明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二是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好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兼顾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四是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试点和创建工作,探索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五是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六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行动。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
陈雷强调,建设水生态文明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一要坚持节水优先,着力强化“三条红线”管理。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推动建立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切实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二要围绕涵养水源,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加强地下水监测和超采区综合治理,强化河湖水域保护,积极发展水电清洁能源,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三要推进河湖连通,着力增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按照兴利服从防洪、区域服从流域、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优化完善主要江河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四要夯实基础支撑,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在重大农业节水工程方面,突出抓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大力实施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南方节水减排等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在重大引调水工程方面,强化节水优先、环保治污、提效控需,统筹做好调出调入区域、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用水保障,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在重点水源工程方面,强化水源战略储备,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着力构建布局合理、水源可靠、水质优良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在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方面,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控制性枢纽工程和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在大型灌区建设工程方面,在东北平原、长江上中游等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地区,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五要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加大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力度,健全水权配置体系,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积极培育水市场,推动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积极发挥水价在节约保护水资源中的杠杆作用。
陈雷强调,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组织领导、监督考核和宣传教育,广泛汇聚全社会力量,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注重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各部门之间密切合作、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确定水生态文明规划目标、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着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二是注重法治推动,加强制度建设。以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快形成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水生态环境,推动形成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三是注重科技驱动,夯实技术支撑。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关键技术或工艺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实现主要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四是注重试点带动,搞好先行先试。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评估验收和总结推广工作,切实发挥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五是注重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传播水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形成节水、惜水、爱水、护水、亲水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