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泉文化
发布时间:2014-07-18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人们称之为泉。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宝贵水资源。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水源,同时还以独特的形貌声色美化着大地,美化着人类的生活。华夏民族在对泉水的开发利用与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泉文化”,包括对泉的开发、利用、保护、崇拜、观赏和讴歌赞美等内容,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在适宜的地形地质条件下,遇到能通往地面的通道,便会浸露出地面,这种具有地下水特征的特殊地表水便称为泉。从泉的形成地质条件看,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透水层和不透水层的接触面正好遇到地面,于是在岩层里流动的地下水,就会沿着接触面流出地面,这种泉叫接触泉。二是地下发生了断层,一侧的含水层正好碰上了不透水层,地下水也会沿着断层溢出地表,这种泉叫断层泉。三是因岩层有裂隙,这种裂隙正好在地表附近,地下水就会沿着裂隙趁机流出地面,这种泉称为裂隙泉。另外,按水力性质,泉可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上升泉由承压水补给,在压力作用下由地下冒出,有时可喷涌高出泉口几米甚至数百米;下降泉由潜水补给,一般从侧向流出。
泉水流量主要与泉水补给区的面积和降水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说来,补给区越大、降水量越多,则泉水流量越大。流量大而稳定的泉,往往成为良好的供水水源,如山西平定县娘子关泉群,有泉眼百余处,平均流量在10米3/秒以上,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泉,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地。
由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不同,造成泉类别的不同,它们中间有:冰凉清洌的冷泉,四季如汤的温泉,喷涌而出、飞翠流玉的承压泉,清澈如镜、汩汩外溢的潜水泉,拔地而起、水雾弥漫的喷泉,时淌时停的间歇泉(潮水泉、含羞泉),去病疗疾的药泉,灌溉肥田的瀵泉。此外还有离奇古怪的喊泉、变色泉、水火泉、聪明泉、甘苦泉等等,可谓五花八门,这也说明泉的存在形式是千姿百态的。
人们往往把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有机物、气体或有放射性、饮用或淋浴后能治疗疾病的泉,称为矿泉。这种泉的泉水称矿泉水。矿泉又分为冷泉、温泉、甘泉、苦泉、酸泉等若干类型。依据泉水的温度,可将矿泉分为冷泉——温度低于25℃,温泉——25℃~37℃,热泉——38℃~42℃,高热泉——高于42℃等四种。
华夏神州,泉流众多。据粗略统计,较大的泉流就有10万多处,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以奇水怪泉而闻名的所谓“名泉”有百余处之多。
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名泉众多。就拿冷泉来说,仅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就有好几个,还有被称为天下第二泉、第三泉、第四泉的,至于其他没有封号但却以名泉佳水著称于世的冷泉更是不胜枚举。
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名泉有:江西庐山的谷帘泉,江苏镇江的中泠泉,北京西郊玉泉山的玉泉,山东济南的趵突泉,四川峨眉的玉泉等。
谷帘泉,位于庐山主峰大汉阳峰南面康王谷中。这里有一条长达7公里的狭长谷地,谷中涧流淙淙,清澈见底,溪流的源头就是谷帘泉。谷帘泉又称三叠泉、三级泉,当地百姓也称之为渊明醒酒泉。谷帘泉来自大汉阳峰,从筲箕洼破空跌落于枕石崖上,流水与岩石相碰撞,激起水珠喷洒飞溅,如雨如雾,在阳光下五光十色,晶莹夺目。相传唐代茶圣陆羽将天下名水排出二十等次,将谷帘泉列为天下第一泉,他曾两次结庐隐居于此,从事品茶鉴水的研究。自从陆羽评定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以后,谷帘泉名声大震,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争相品水题咏。如宋代学者王禹称在考察了谷帘泉后,称此泉“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与井泉绝殊”(《谷帘泉序》)。
中泠泉(又称扬子江心第一泉或南零水、中零泉、中濡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外。此泉被唐代品茶鉴水名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一泉以来,一直享有盛名(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茶经》一书,仍把中泠泉列为中国五大名泉之首)。
中泠泉原为江心泉,唐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中泠泉也处于长江漩涡之中。由于江水自西而来,受到江中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的一个曲水之下,故名“中泠泉”。由于长江水势浩大,波涛汹涌,所以汲取中泠泉极为困难。据传汲泉水需在正午之时将带盖的铜瓶子用绳子放入泉中,然后迅速打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清中叶以后,长江主河道北移,南岸的江滩不断沉积扩大,中泠泉由江心泉变成了陆地泉。人们在泉眼四周砌成石栏方池,池南建亭,池北建楼,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使柳荷相映,成为秀丽一景。
方池南面石栏上镌刻的“天下第一泉”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清末镇江知府、书法家王仁堪所书。中泠泉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中源源不断地涌出,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甘冽醇厚,特宜煎茶。由于泉水表面张力较大,水面放一枚硬币不见沉底,泉水可高出杯口1~2毫米而不外溢,有“盈杯不溢”之说。
玉泉,位于北京颐和园以西的玉泉山南麓,以“水清而碧、澄洁如玉”而得名。
《析津志》说:“玉泉,源出青龙桥社玉泉山,与冷泉合,下流为清河。”玉泉山所在的山上洞壑迂回,流泉遍布,景色优美,“玉泉趵突”,明代已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代乾隆皇帝嗜茶如命,又雅好评水鉴泉。他有个习惯,无论到何处出巡,都要命人带上一个特制的银斗,用来称量各地名泉的轻重,据以评定优劣。他认为密度越轻的水质越佳,经过反复比较,玉泉的密度最轻且水质甘冽,被评为第一,故被乾隆赐封为天下第一泉。乾隆还雅兴十足地作《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交由户部尚书、书法家汪由敦书写刻碑,立于泉旁,并亲题“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在清代,玉泉是宫廷茗饮御用泉水,泉眼在皇室修建的澄心园(后更名为静明园)内。
趵突泉,位于山东济南西门桥南,有天下第一泉的盛誉。趵突泉一名瀑流,又名槛泉(取自《诗经?大雅?瞻仰》中的“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之句)。此泉所在位置为古泺水发源地,泉自地下溶洞的裂缝中涌出,三股并发,浪花飞溅,势若鼎沸,声若隐雷,蔚为壮观,无与伦比。自古以来,观此泉者无不为之倾倒,并留下了无数咏赞的华章妙句。北宋诗人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作《齐州二堂记》,始以“趵突泉”名之。相传乾隆皇帝在评定北京玉泉等名泉不久,南巡来到济南,当他看到趵突池中三泉喷涌,势如鼎沸,状似堆雪的壮观以后,遂把泉水三柱誉为蓬莱、方丈、瀛州三山;品饮了趵突泉水后,觉得此水竟比他赐封的天下第一泉玉泉水还要甘冽爽口,于是又把天下第一泉的美名赐给了趵突泉,并写了一篇《游趵突泉记》,还为趵突泉题书了“激湍”两个大字。
玉液泉,位于秀丽的峨眉山大峨寺神水阁前。此泉清澈明亮,千年流泻不息。夏日用手去掬,冷气直透肌骨,品一品,则涤肠荡胃,神清气爽。古人誉此泉为“饮之诧得仙”,并尊之为“神水”;又因此泉水质胜似玉液琼浆,故名“玉液泉”。玉液泉被苏东坡、黄庭坚等称为第一泉,泉边立有一块大石碑,上边镌刻着文人墨客赞咏玉液泉的诗词文章。峨眉山一带盛产云雾茶,用玉液泉的“神水”冲泡云雾茶,茶汤清亮、清香扑鼻、入口甘爽,并有保健功效。据科学测定,玉液泉“神水”不仅没有污染,清纯甘活,而且其中锶、锌、偏硅酸的含量都达到了优质矿泉水的标准,而且含有微量的氡元素,对人体有强身保健作用。
除了上述几处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名泉外,榜上有名的名泉还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天下第三泉的苏州观音泉、天下第四泉的杭州虎跑泉。
无锡惠山多清泉,历史上就有“九龙十三泉”之说。惠山泉位于惠山寺附近,原名漪澜泉,相传它是唐大历末年(公元779年)由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的。因唐代茶圣陆羽曾亲品其味并著有《惠山寺记》,故又名陆子泉。此泉水有三处泉池,入门处为泉的下池,开凿于宋代,池壁有一雕工精细的龙头,泉水从龙口中注入下池。一面建有一座漪澜堂,堂后是闻名遐迩的二泉亭,亭内亭外有两个泉池,上池呈八角形,水质最佳;中池呈不规则方形,相传是唐代高僧若冰发现的,故也称冰泉。在二泉亭和漪澜堂的影壁上,分别嵌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和清代书法家王澍题写的“天下第二泉”石刻。惠山泉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后,名声远播,千百年来受到了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青睐。观音泉在苏州虎丘观音殿后。
泉井所在的小院,清静幽雅,园门上刻有“第三泉”三个大字。此泉又名陆羽泉,因茶圣陆羽曾在虎丘寓居,发现虎丘泉水清洌晶莹,甘美可口,便在虎丘上挖一口泉井,所以得名。唐代茶人刘伯刍评此水为天下第三。杭州的虎跑泉向被称为天下第四泉,其水色晶莹,味甘冽而醇厚,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历来被誉为西湖诸泉之首。虎跑泉之所以声名远播,除了泉水上佳外,也与当地产的著名的龙井茶有关,龙井茶只有用虎跑泉的水冲泡,才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品质。名泉配名茶,相得益彰,“龙井茶叶虎跑水”,向来被人们誉为西湖的“双绝”。
上述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第三泉、第四泉的所谓名泉,之所以名声远播,主要与中国古代鉴水品茗的文化习俗有关,名茶配佳泉,是古代茶人孜孜以求的乐事。而许多名泉虽然没有第一、第二之类的称号,但其名声和作用并不在以上有封号的名泉之下,如山西太原晋祠的难老、善利、圣母三泉,山东济南泉城的珍珠、黑虎、五龙潭泉群,河北邢台的百泉,河南辉县的百泉,云南大理的蝴蝶泉,甘肃敦煌的月牙泉,等等。这些名泉不仅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给当地人民以饮用、灌溉等方面的利益,而且大多因泉成景,成为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
中国是个温泉众多的国家,已查明的温泉就有2000多处。其中知名的温泉有:黑龙江五大连池温泉、吉林长白山温泉、辽宁汤岗子温泉、辽宁兴城温泉、北京小汤山温泉、北京延庆佛峪口温泉、河北承德热河温泉、河北平山温泉、内蒙古阿尔山温泉、河南临汝温泉、江苏南京汤山温泉、安徽黄山汤口温泉、安徽岳西汤池温泉、江西庐山黄龙灵汤温泉、福州温泉群、台湾温泉群、广东从化温泉、广东中山温泉、湖北咸宁温泉、陕西临潼华清池、甘肃清水温泉、重庆南北温泉、云南腾冲温泉群、云南安宁温泉、贵州石阡温泉等。这些温泉因流经某些特殊的岩层,溶解了一些矿物质,因而在泉水中含有多种具有医疗价值的微量元素,在医疗上有独特的疗效。科学研究证明,用含有硫化氢的矿泉水沐浴,能促进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扩张,对防治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硫化氢还有较强的杀菌本领,因此又有治疗皮肤病的功能。用含有碳酸的温泉沐浴有刺激人体神经末梢、祛痰止咳的作用。早在秦汉之前,我国人民就开始利用温泉治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去洗温泉浴,以祛病疗疾。
陕西西安的华清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温泉。华清池坐落于骊山西北麓,骊山苍翠秀雅,又有源源不绝的温泉水,故历代王朝都视这里为休疗的宝地。这里的泉水清澈,水温43摄氏度,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多种慢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所。西周时,周幽王就在此修建“骊宫”。秦始皇非常偏爱这里的温泉,在这里广修殿宇,并命人将温泉砌成池子,名曰“骊山汤”。唐代,华清池达到了鼎盛时期。唐太宗时建造了“汤泉宫”,唐中宗时更是大兴土木,将它扩建为一个以温泉为中心的“陪都”,改名为华清池。唐玄宗每年都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处理朝政,并与贵妃杨玉环在这里演绎出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加之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名句的渲染,使华清池更是声名鹊起。
江西庐山黄龙灵汤温泉,位于庐山山南风景区黄龙山麓,古称“黄龙灵汤院”。
此温泉流量很大,水温高达六七十度,含有30多种矿物质,与西安华清池、英国“拜斯”温泉、法国“凡而德白”温泉属于同一类型,对于关节炎、胃病、支气管炎、皮肤病和神经衰弱症等均有疗效。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此记载曰:“庐山温泉有四孔,可以熟鸡蛋。……患有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后出汗,以旬日自愈。”如今这里已建成大型疗养院,面积两万余平方米,浴池60多个。
福州温泉得天独厚,其数量之多、水质之佳,在我国大中城市中独一无二,自古就有“福州温泉甲东南”之誉。福州温泉出露带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1/7,有名的温泉就有8处之多。福州温泉温度高(一般在40℃~60℃,最高可达98℃),水压大,且水质纯净,无色无味。泉中含有钠、钾、氯、氟及微量元素钼、镓、钛等,对治疗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疗效甚佳。福州温泉早在北宋时就已被开发利用,全盛时全城共有大小浴池40多家,分为官汤、民汤。现在,市区澡堂浴室都是取用温泉水,不少居民家中也有热水井。另外,还有100多个单位取用地下热水资源,从事工业、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等。
贵州石阡温泉位于石阡县城南端松明山麓,龙底江右岸。泉水从山麓石隙中涌出,晴雨不变,恒温40℃,含有适量的镭、氡、硫化氢等矿物质,饮之可以助消化,浴之可治风湿疥疮。据《石阡县文物志》载:“此泉颇奇,冬浴之则身暖而寒退,夏浴后则体轻而凉生,夜浴则睡眠安稳,疲浴则精神复振,感冒者浴至汗出霍然病去,饱食者浴后则腹胀立即消失,衰老者浴之,人方惊其呻吟,而彼心正感舒适。”温泉于人之身体健康,裨益非浅。当地人视为灵泉。清道光年间一位文人在此沐浴后写诗赞道:“斯泉灵幻极,地喷水如汤。暖沸肤添润,云蒸气自香。”河北平山温泉,坐落于平山县西20公里处的温塘村。此处岗峦起伏,草木繁盛,风景优美。平山温泉开发历史悠久。相传汉武帝患疮疾久治不愈,就是经过此处温泉的洗浴才得以痊愈。汉武帝为此敕封此泉为“宝泉神水”,并建温泉寺。据《平山县志》称,此处温泉最晚在隋代就已开发,并有“望之黝黑,掬之洁白,浴之可以疗皮肤癣疥之疾”的记载。据测试,温泉水温69℃,含有30余种矿物元素,尤其是放射性元素氡的含量较高,对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疗效显著。如今这里已建有多处疗养院。
云南腾冲温泉群,共有气泉、温泉80余处,平均每7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泉群点。
腾冲不但是云南省泉群分布最多、密度最大的县,而且泉的类型复杂,有高温沸泉、热泉、温泉、地热蒸气、喷泉、巨泉、低温碳酸泉、毒气泉等,种类繁多,简直就像一座地热自然博物馆。与各种热、气泉相伴而生的还有为数众多、千姿百态的泉华景观。泉华是热、气泉从地下带来的大量矿物质沉淀、升华的产物,那些巨大的泉华冢、泉华台、泉华扇、泉华豆、泉华溶洞、泉华瀑布、泉华蘑菇……白如玉,黄似金,琳琅满目,美丽多姿,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杰作。
在神州大地泉的家族中,不仅有众多的冷泉、温泉,还有一些离奇古怪的泉水——乳泉、盐泉、瀵泉、鱼泉、虾泉、发酵泉、水火泉、潮水泉、含羞泉、冰泉、甘苦泉、鸳鸯泉、香水泉、报震泉等,使泉的世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乳泉,因“泉水甘白如乳”而得名。如广西桂平的乳泉,位于桂平县城西部约两公里远的西山上。泉池深、阔近1米。半池碧水,清澈见底,冬不枯,夏不溢,水量稳定。据《浔阳州府志》载,此泉“清洌如杭州龙井,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桂平乳泉的白色并不是水中所含矿物质成分造成的,而是交融于水中的极细的小气泡,于地下水出露于地表时给人的错觉。化验表明,构成“乳汁气泡”的气体系惰性气体——氡。桂平西山由庞大而坚硬的花岗岩岩体构成。存于花岗岩裂隙壁上的氡气进入流动的地下水,形成汽水混合物泄出,使泉水跳珠走沫,色白如乳。但由于受岩石裂隙系统制约而生成的氡数量有限,不能连续地进入地下水中,所以喷汁历时较短,而且只能时有发生。除了桂平乳泉外,出露于安徽怀远县城南荆山北麓的白乳泉也很有名。怀远的乳泉,背依荆山,面临淮河。平时,泉水从石隙中流出,在口径约1米的石坑中形成一泓碧液,清澈透明,冷冷如镜,毛发可鉴;雨后涌乳,特别是滂沱大雨之后,泉的涌水量增加,泉水发白,水味变差。据文献记载,当年苏东坡曾游白乳泉,并誉它为天下第七泉。
盐泉,在四川巫溪县大宁河西岸的宁厂镇猎神庙前。此泉所出之水极咸,含盐量很高,故名“盐泉”。据史料记载,早在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盐泉就已被开发利用。当时,除用“铁牢盆”(铁锅)煎盐外,还在大宁河龙门峡西岸的峭壁上修建了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栈道,用楠竹相接铺成管道,将盐泉之水引到巫山县大昌镇去煎煮。东汉以后,历代都用盐泉之水煮盐。至今,还在宁厂镇建了巫溪盐厂,用盐泉之水煮盐,所产泉盐畅销川东、鄂西各地。盐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地下水在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含有大量氯化钠的岩层,氯化钠被地下水溶解后,就形成了盐度很高的盐泉,其浓度往往高于海水,水味极咸。这些咸水通过岩石裂隙或断层涌出地表,就形成了奇异的盐泉。
瀵泉,位于陕西合阳县东王乡的黄河之滨,在不足100米的地段内,分布着王村瀵、勃池瀵、西鲤瀵、熨斗瀵和小瀵等五个泉眼。《合阳县志》说此处之泉“水口如车轮许,喷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曰瀵”。“瀵”原指由地底深处瀵泉水浇灌农作物,有明显的肥田效果,所以现在人称此处的泉为“瀵泉”。瀵泉的涌水量较大,流量也稳定,冬夏水温变化不大,泉水呈碧绿色。瀵泉是地下深部石灰岩层中的岩溶承压水,在地下流动过程中,溶入了多种常见离子和氮、钾、磷等肥料元素,用其灌溉,使农田水肥兼有,增产效果显著。
鱼泉,位于河北涞水县境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野三坡,其中心区有一眼“鱼骨洞泉”系永久性独眼泉,泉水从山石窟中流出,喷泉口直径约30多厘米,水质清澈。每年农历谷雨前后,从泉口会随水喷出活蹦乱跳的鲜鱼,数量较可观,每年达1吨。这种鱼如候鸟一样,每年按时流出,9月又复归山洞越冬,成为京畿鱼泉奇观。其实,从泉里“飞”出“丙穴鱼”不只限于河北涞水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都有“泉涌鱼飞”的鱼泉景象。
虾泉,坐落在广西南宁市西北20公里右江北岸的平果县城虾山脚下。泉口离江边很近,泉水清澈明净,淙淙下流,注入右江。每年农历三四月夜深人静之时,密密麻麻的虾群云集在右江和泉水汇合处以上的浅水洼里,争先恐后地逆水涌向泉中。被泉水冲下来的,一次两次不成,又三次四次地拼力冲锋,那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待它们冲上泉口后,便以胜利者的姿态,悠然游入泉水深处。这就是有名的“虾进泉”。之所以出现这种奇观,原因是这里的虾有“江里生泉里养”的习性。右江是它们的“老家”,虾泉则是它们的“别墅”。
发酵泉,在四川丹巴县境内边尔村附近。此泉露于边尔河北侧的溪沟底。方圆数十里的居民经常来这里取水,和面烙饼、蒸馒头,既不用发酵,也不必用碱中和,蒸出的馒头与通常方法蒸出的毫无两样。故当地人称此泉为“神泉”。原来“神泉”从泥盆纪地层的一条小断层中涌出,水温17℃。泉水溢出时,伴有串串气泡逸出。无疑,水中溶解有大量气体。化验分析表明,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氧。二氧化碳是深部岩石在高温下变质的产物,又处于高压环境,故二氧化碳大量溶于水中。泉水之所以能够用于发面蒸馒头,完全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受热膨胀的结果。
水火泉,在台湾台南县白河镇东约8公里的关子岭北麓。泉水从黝黑的岩石缝中涌出,水温高达84℃,水色灰黑,水味苦咸。有道是“水火不相容”,然而这里的泉水流进一个小池里,滚滚如沸,浓烟从水中腾起,高三四尺,只要在水面上点燃一根火柴,火焰就能从水中燃烧。因为该泉有水中出火的奇观,水火同源,人们称它为水火泉。泉水之所以能够点燃,是因为地下水中含有可燃性气体成分的缘故。关子岭温泉所在的地层,分布着含油气的泥质岩层,在地热条件作用下,不断产生着主要成分为甲烷的天然气。与地下水“合二为一”的甲烷,和地下水一起迁移,而后沿着大断层上升到地表。含甲烷的地下水露出地表后,因压力条件发生了变化,甲烷自水中逸出。由于甲烷无色易燃,故在点燃后呈现出水火相容的奇观。
潮水泉,如大海的潮汐,来去有时,趣味盎然,又称报时泉,水文地质学上称为间歇泉。湖南省花恒县民乐镇苗寨里有一口一日三潮的神奇泉。每天清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辰,一股水柱从泉眼中冲天而起,响声如雷,颇为壮观。持续时间一般为50~80分钟,过后水柱才慢慢平息下来,复变为涓涓细流。更为奇异的是,此泉还能准确地为当地苗族人民预报天气。如果此泉涨潮时间突然推迟,或一天数潮,同时持续时间短,那么过几天就会下大雨或暴雨;如果每天按规律涨潮,则说明天气变化相对稳定,晴雨相宜,风调雨顺。故当地人又把这个潮水泉称为“气象泉”。此类的潮水泉在湖南、云南、江西等地都有。出现潮水泉的机理是:出现潮水泉的地区都是由石灰岩组成的,石灰岩不断受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溶蚀,在内部和表面形成了地下溶洞和地表沟。当地下溶洞由上部地表水渗进来的水积满到满水位时,经诱发而产生虹吸作用,水通过蜿蜒管道的顶端向外流时,潮水泉的泉口便出现“涨潮”喷水。当洞内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降低到虹吸管进水以下时,虹吸作用消失,泉口涌水戛然而止,就产生“落潮”。如此循环不已,泉水便出现了涨落现象。至于潮水泉能预报天气,则缘于天气的变化与大气压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高压控制多为晴好天气,低压控制多为雨水天气。
气压高时,自然对溶洞水面压力大些,能提前涨潮或持续时间长,说明天气晴朗;反之,低气压时,对储水洞水面压力变小,涨潮时间推迟或持续时间短,预示风雨天气要来。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奇泉怪泉。笑泉,安徽巢县、无为县各有一处笑泉,当游人不声不响而过,泉水澄静如常;游人喧哗而来,泉水涌沸翻滚,哗然如笑声,故称“笑泉”。喊泉,安徽寿县八公山下,有一处喊泉。其泉大叫大涌,小叫小涌,故称“喊泉”。含羞泉,四川广元县龙门山东北的陈家乡山中,有一处怪泉。
当人们向水中投石时,产生响声震动后,泉水俨如一位含羞的姑娘,掉头躲藏起来,泉不再涌。故人们给它取名为“含羞泉”。冰泉,陕西蓝田有一处井泉,深数丈,水落入井底很快成冰,一年四季如是,人称“冰泉”。甘苦泉,河南焦作太行山南麓,有一对并列的泉眼,间距1尺左右,但流出的泉水味道却一苦一甜,迥然不同,人称“甘苦泉”。鸳鸯泉,湖南湘西洞口县桐山乡有一对并列泉,相距不到3米,一侧为40℃的热水温泉,另一侧却为不到20℃的冷泉,人称“鸳鸯泉”。香水泉,河南睢县城南有一地下流泉,泉水不仅清洌甘美,而且还带有槐香味,馥郁醇香,人称“槐香泉”。报震泉,新疆腾格里沙漠深处有一处鸣泉,每当地震前夕,就会发出声似短笛的鸣叫声,几里之外都能听到,人称“报震泉”。
人们在论及水时,往往把江河作为文明之源,其实泉水的开发利用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泉水大多是江河湖泽之源,是许多江河湖泽补水的重要来源。如:山西晋祠的难老、善利、圣母三泉是晋水的源头;河南卫辉的百泉是卫河的源头之一;山东珠龙泉、秋谷泉、良庄泉是孝妇河的源头;海南岛中部的万泉河,其源头五指山更是以泉水众多而闻名,故连河名亦冠之以“万泉”二字;济南的大明湖由城内诸泉汇聚而成;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重要水源之一也是西山诸泉之水。其次,在远离江河的地方,人类主要依赖泉水进行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的地方,泉水则被人们视为生命之源。难怪我们祖先在选择聚居地时,常常“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大雅?公刘》)。
泉水对人类的物质恩惠,主要体现在生活饮用和灌溉、酿酒、疗疾等方面。
泉水中往往含有微量的矿物质,而这正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因此,那些矿化度低、水质清洁、味美甘醇、水温稳定的泉水,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源。古往今来,泉区人民都以泉水为生活用水之源,就连封建帝王也对甘醇的泉水情有独钟。北京的玉泉山麓诸泉之水,因其水质上佳,在明清两代一度成为宫廷皇室御水专供水源。现代人从维护自己的健康出发,更是普遍习惯饮用矿泉水,许多名泉成为开发矿泉水的理想之地。如山东青岛崂山矿泉水,因其二氧化碳含量高,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成为各类矿泉水中的佼佼者。甘泉名茶总相随。我国茶文化发达,而泉水往往是煮茶用水的最佳选择。许多名泉如谷帘泉、玉泉、惠山泉等之所以有名,与历代茶人对品茶论水的推崇有直接的关系。在古代茶人看来,品佳茗,光茶叶好还不够,还得泉水好才行,二者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方能泡出上佳的好茶来。好茶需要好泉泡,其实美酒更需佳泉酿。一般说来,上佳的泉水较河湖等地表水而言,具有水质清洁、味美甘醇、矿化度适中的特点,这种水源正是酿出美酒的重要条件。因为纯净的水质排除了杂菌的干扰,适中矿化度的水源含有的矿物质,正好是使糖发酵变成酒的催化剂——酒化酶的珍贵营养。我国酿酒历史悠久,名酒种类繁多。我国的许多名酒,如贵州的茅台、四川的五粮液、山西的汾酒等名酒,特色突出,经久不衰,除了有传统的精湛工艺和选用优质原料外,更得益于当地泉水的甘醇。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而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历代王朝对兴修农田灌溉工程都极为重视。当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在一道诏书中指出:“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汉书?沟洫志》)引泉灌溉,使贫瘠的田地成为肥田沃土,一直是泉流惠泽人类的重要方面。早在战国时期,随着对泉水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对泉水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尔雅?释水》就把泉水分为四类。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更是多次述及古代利用泉水灌溉的情况。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较系统地总结了泉灌技术,并针对泉水与耕地之间的不同自然特点,提出了引泉灌溉的五种方法。
山西现存的古老灌区,不少是以泉水为水源的灌区。有“山西小江南”之誉的晋祠灌区,利用晋祠中难老、善利等汩汩流出的泉水,灌溉着周围的良田。据《太平寰宇记》载:“开皇六年,引晋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宋熙宁八年,太原人史守一修晋祠水利,溉田六百余顷。”按1顷等于100亩计,当时灌溉面积竟达6万余亩。光绪《山西通志》卷六十六亦载:“(太原)县西晋水渠分南河、北河、中河、陆堡河四渠,溉三十二村田。”至今仍挂在晋祠圣母殿两侧的对联亦这样写道:“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可见晋祠一带自古就有“千家溉禾稻”之利。再如晋南绛州鼓堆泉也是山西历史上开发利用较早的泉水之一。据史料记载,自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内军将军临汾令梁轨主持开十二渠,引鼓堆泉之水灌溉农田之后,历代相沿,一直保持灌田5万亩的规模。山西临汾龙祠泉,被当地人民视为造福泉。龙祠泉的流量达6~8米3/秒,泉水经分水闸分成16条渠水排出,“北泽临汾千顷地,南润襄陵万亩田”,浇灌着南北9万亩农田。由于泉水的滋润,这里所产的糯稻,粒饱米白,营养价值很高,地方官员常用此米进贡朝廷。由于此处泉水冬暖夏凉,一直保持18℃左右的恒温,泉区百姓还利用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用青石和鹅卵石垒砌成许多流水道,畦在上而水在下,上铺黄土,栽上韭根,撒上菜籽,再盖上几寸厚的稻草和骡马粪。当草木枯萎、万物凋零之际,这里却因靠着泉水的蒸汽而韭黄飘香,青菜碧绿。直到今天,这里的蔬菜仍可与温室里培育的青菜相媲美。
河北邢台的百泉灌区,元明以来就一直以灌溉之利造福当地百姓。元代著名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曾在泉区开渠引泉,灌溉农田,通舟行船。至明代中叶,泉区渠系更加发达,仅引水闸就达30多处,灌田5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泉经过多次治理,一度成为邢台一带重要的水源地,引泉浇地达40万亩,使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冀南明珠”。
泉对农业而言,自然是功莫大焉。同样,泉水对维持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这些流淌不息的泉水,或用于城市居民饮用、洗涤,或补充河流用水以助舟楫交通,或注入护城河以资御敌,或给城市留下迷人的风景名胜。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昆明湖,几百年来一直在北京城市供水、航运、灌溉及园林用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而昆明湖之水主要来自北京西郊玉泉山诸泉(据史料载,乾隆年间,能叫出名称的泉有30多处,著名的有8处)的补给。泉城济南,自春秋时齐国筑泺邑城起,泉水不但给城内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供给了源源不断的清流活水,更给城市留下了无数风景胜境,尤其是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诸泉水潴集而成的大明湖,以其“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绝佳景色,给济南城增添了无限风韵。河北保定的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中心,为元代张柔开凿,是一个以水为中心的著名城市园林。其中那一池碧水,便是引自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池成之后,在此种藕养荷,构筑亭台楼阁,广蓄走兽鱼鸟,遂成一代名园和保定市的标志性园林景观。
至于对温泉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同样历史悠久。温泉的价值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饮可浴,尤其是温泉中含有的大量钾、钠、钙、镁、硫磺等矿物质及氡等微量放射性元素,对治疗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妇科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利用温泉水洗浴疗病,是我国温泉利用传统和普遍的方式。现在这些有温泉的地方大都建成了温泉疗养院。二是利用温泉疗病功能和当地独特名胜景观资源等,建设旅游疗养基地,发展旅游事业。三是利用温泉地热资源取暖、发电,以及修建温室,开辟地热农场,用以暖化土壤,提前育种,保护水生动植物过冬等。
泉水的济运通航之功同样值得重视,如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通惠河,就是引温榆河上源诸泉水和冒平白浮泉水作为济运水源。另外,古代劳动人民在对泉水的开发利用中,还利用流动的泉水力量来做功。最早是古代先民利用水力来推动水车和水轮来碾米、磨面和水车灌田。如山西临汾的龙祠泉,早在唐、五代时期,泉区人民不但用其灌溉农田,还利用泉水的落差使用水磨、水车,用来磨面、碾米、提水、榨油。水力发电,实际上是在古代水力机械——水磨、水轮、水车运动做功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水力机械——以水轮机推动发电机来实现的。20世纪50年代,山西洪洞县霍泉灌区的明姜村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农村小型水力发电站,滚滚的泉水变成电能,使在昏暗中摸索了千百年的农民告别了油灯,走上了电气化的光明之路。利用温泉、沸泉等地热资源还可以建设地热发电站,如1997年9月在西藏羊八井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
水影响和丰富人类精神世界最突出的表现是其景观效益。就是说,水对人类而言,除了是一种物质资源外,还是一种刺激感观、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资源。近水、亲水、爱水是人的天性。风景名胜之地,水多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不乏以泉水为主的景观(有些名泉,即使不是当地风景名胜的主角,但至少对风景名胜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人们对泉的流连和赞美,实际上是由泉水的千变万化、五光十色和惠泽于人的“水的客观物质性”与“人的主观感应性”互相作用的结果,从而使泉水产生独特的景观效应。
有山有水便有灵秀地。许多名泉都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山西的晋祠,坐落在山西太原悬瓮山下,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殿阁楼台林立其间,自古以来就有“不游晋祠,枉到太原”之说。晋祠山美、树美,建筑也美。然而,最令人陶醉的要数那甘醇清洌的晋祠泉水。晋祠有三泉——难老泉、圣母泉、善利泉,这三股清流便构成了晋祠最迷人的自然景观。“四面水声三面柳”,泉涌清流,四面碧波荡漾,杨柳依依,将晋祠点缀得颇具江南风味。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位于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源头,也是晋祠风光的荟萃之地。泉水从地平线下约5米的石岩中涌出,清澈如玉,游鱼可数,冬暖夏凉,长流不息。北齐时,有人撷取《诗经?鲁颂?泮水》中“永锡难老”的诗句,命之为“难老泉”。泉上有一座八角攒尖式的亭子,高两丈余,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名难老亭。难老泉前面,有一泉潭,面积约100平方米。
泉水晶莹透明,清洁如镜,水中游鱼悠然,翠萍常生,冬夏一色。难老泉水出自断岩,常年水温保持在17℃左右,每到冬日,水蒸气升腾,在阳光照耀下云蒸霞蔚,烟雾缥缈,变幻神秘,构成一幅轻纱浮动的水云图。水潭西壁半腰有一石雕龙头,清澈的难老泉水从石雕龙头喷出落入一僧人所托的钵中,然后下注水潭,形如白练,叮咚作响,如弹古筝,此中境界,妙不可言。水潭西北角有一凉亭,其形如船,因名“不系舟”,系仿北京颐和园的石舫而造。由清泉碧水和文化胜迹构成的难老泉景区,蔚为大观,千百年一直是晋祠名胜的精华和核心。
济南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游览胜地,与这里名泉众多有直接的关系。《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称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泉水众多,涌流不竭。金代立“名泉碑”,列七十二泉,济南因此有“泉城”之名。济南之泉主要由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玉龙潭四大泉群组成,每一泉群又由数泉构成。众泉之中,除了有天下第一泉盛誉的趵突泉外,珍珠泉则是济南的又一著名胜迹。泉池约一亩见方,泉水明净清澈,一串串水珠从泉底涌出,如珠如玑,故名珍珠泉。人们形容这里的景观是“跳珠溅雪碧玲珑”。事实上,号称泉城济南明珠的大明湖也是由众泉造就的。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之北,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众泉汇流,平吞济泺”。一湖烟水,荷花映日,绿树蔽空,景色绝佳。清人刘凤浩吟咏这里的景色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沿湖的亭台楼阁、水榭长廊,错落有致,其风韵不亚于杭州西湖。
江西庐山幽谷深涧,多深潭名泉,如谷帘泉、招贤泉、龙池山顶泉、小天池泉、聪明泉等泉水,清纯甘冽,给清秀的庐山平添了生机与灵气,成为让游人流连忘返的重要景观。
无锡的惠山泉,一直被人们称为“二泉”。二泉凿于唐代大历年间,原名慧山泉。此泉在唐代便已名声远扬。此处泉水之所以有名,不仅缘于这里“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茶得此水,皆尽芳味”,还由于这里有一座以泉石之胜自成一格的古典建筑园林。因泉受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赏识,清代对二泉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修,布置了池沼、流泉、石刻、假山、湖山和楼台亭阁,配置了花草树林,故成精美的庭园,成为人们游览品茗的佳处。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泉池畔,每当月色溶溶的夜晚,玉轮般的皓月,倒映在波光微动的清泉之中,银华闪烁,幽美宁静,充满诗情画意,一泓清池,一轮圆月,使“二泉映月”成为惠山的又一绝妙景致,加之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创作的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乐曲,更使惠山二泉令人神往。
河南的百泉,位于河南辉县城西北不远处的百泉村,地处苏门山南麓。因此地泉眼众多,泉道百通,故名百泉;又因泉水自池底翻涌而出,如珍珠脱串,故又称珍珠泉。百泉聚于此地,形成百泉湖,为卫河之源。湖畔有河神庙、涌金亭、喷玉亭、灵泉亭以及邵雍祠、百泉碑等名胜古迹,给百泉增加了人文景观。因涌金、喷玉、灵泉三亭周围泉眼最多,故到此三亭观光者也最多。涌金亭于北宋时创建,屡毁屡修。亭内有苏轼《苏门山涌金亭》碑刻,据载苏东坡于宋哲宗元祐年间游百泉,陶醉于此地的泉光山色,遂挥毫泼墨,写就了《苏门山涌金亭》,其字为楷书,柔中有刚。邵雍祠是为纪念北宋哲学家邵雍所建。邵雍,共城(今辉县)人,为北宋著名哲学家,曾在苏门山长期讲学,著书立说,影响很大,故明成化年间地方官在百泉旁建了一座邵雍祠,以纪念这位文化名人。
甘肃敦煌的鸣沙山流沙围裹的怀抱中,有月牙泉。月牙泉古称沙井,俗称药泉,因呈月牙形而得名。该泉水色蔚蓝,澄澈见底,如沙海中一块晶莹的翡翠,久雨不溢,天旱不涸,沙泉共处,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成为中国西部自然风光之一绝。史载,月牙泉、鸣沙山至今最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神奇的是,月牙泉处在茫茫的黄沙之中,可是2000多年来却在流沙恶浪中安然无恙,“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永不涸竭”,且清澈不腐。从前,人们对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归结为“山之神异,泉之神秘”,甚至用神话传说故事来解释这一现象。还是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才得以解开这千古之谜。原来,月牙泉不涸、鸣沙山山体不变,是因为独特的地形地貌,才使它永远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存状态。月牙泉底下有潜流,故不干涸,且泉水处于循环交替状态,故不腐坏。之所以泉不被流沙埋没,是因为泉四面的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呈月牙形。在这种特殊的地形下,吹进这个环山洼里的风会上旋,把月牙泉四周的流沙又吹到了四面的山脊上。这就是刮大风时人们见到风吹流沙上山坡的奇景,也是月牙泉“绵历古今,沙不填之”的奥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为了给这奇山异水增色,相继建成了月泉阁、听雷轩等楼台亭阁,供游人赏景休憩;同时疏浚泉眼,使泉水增多,栽植芦苇,使月牙泉更加生机盎然。与此同时,在鸣沙山上开辟了滑沙场,游人还可以乘骆驼翻越沙丘,徜徉在沙山泉畔。
大理蝴蝶泉在云南大理旧城北郊,点苍山的云弄峰下。泉池约两三丈见方,四周用透亮的大理石砌成护栏。泉水清澈见底,一串串银色水泡,自沙石中徐徐涌出,汩汩冒出水面,泛起片片水花。这泉水得苍山化雪之功,不仅水量稳定,水质也十分优良。泉池旁有合欢古树,横卧泉面。蝴蝶泉之所以成为有名的游览胜地,不仅是泉水甘美之故,更与泉边独具天下罕见的奇观——蝴蝶盛会有关。每年农历三四月间,云弄峰上各种奇花异草竞相开放,泉边的合欢树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清香,诱使成千上万的蝴蝶前来聚会。这些蝴蝶大的如掌,小的如蜂,或翩舞于色彩斑斓的山茶、杜鹃等花草间,或嬉戏于游人的头顶。更有那数不清的彩蝶,从合欢树上,一只只倒挂下来,连须钩足,结成长串,一直垂到水面,阳光之下,五彩焕然,堪称奇观。尤其是旧历三月十五这一天,若遇晴朗天气,其时蝴蝶云集,且品种繁多,五彩缤纷,极为壮观。
另外,前面所提到的有天下第一、第二泉盛誉的名泉,不论是趵突泉、谷帘泉,还是玉泉、中泠泉、惠山泉,其本身都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
许多温泉所在地也成了著名的风景名胜。如著名的承德热河温泉,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内湖区的东北隅。湖畔立一块巨石,上刻有清道光皇帝所题“热河”二字。
这里泉水涌溢,汩汩不绝,成为中国最短之河流——热河之源。泉水流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自山庄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汇入武烈河。然而,准确地说,它只是一个泉,而非河。故现在把它正式定名为“热河泉”。热河泉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泉流四涌,汇成碧波千顷。特别是到了寒冬季节,山庄内外冰天雪地,惟独热河温泉依然流水淙淙,云蒸霞蔚,春意盎然。清康熙皇帝在此修建“避暑山庄”,并使之成为清代的第二政治中心。现承德避暑山庄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因而湖区也就成了山庄最为优美之处。
名泉留胜迹,文人多吟咏。凡有泉的地方一般都是景色秀美之所在,泉涌或成涧溪,或成瀑布,或潴积成潭池,而且往往与泉区的青山碧树、亭台楼阁等景观相映衬,成为一方名胜,常令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并留下许多美文佳作、趣事轶闻,给这些名泉平添了声色。而历代文人墨客在泉边留下的无数墨宝,无疑大大丰富了中华泉文化的内涵。
趵突泉名满神州,留下的题咏无数。文化名人曾巩、李清照、赵孟、蒲松龄、吴伟业等都曾为之题诗吟咏。元代大书画家、诗人赵孟曾出任过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他在《趵突泉》一诗中写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作者以清新的笔调着力渲染了喷涌不息、波涛激荡的气势。其中“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两句,被公认为咏趵突泉的绝唱。明代大理学家王守仁,曾在济南做过主考官,也写过一首《咏趵突泉》诗,其中有“惊湍怒涌喷石窦,流沫下泻翻云湖”的句子,写出了趵突泉从地穴中喷发而出,一路奔腾汇入云烟浩淼之大明湖的声势。清人怀应聘《游趵突泉记》则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泉水腾跃激荡的形貌:“怒起跃突,如三柱鼎立,并势争高,不肯相下;喷珠飞沫,又如冰雪错杂,自相斗击。”山西的泉水众多,以泉为中心的胜迹也多,自然吟咏的诗文也多。历代名人咏晋祠,诗文中多写难老泉、晋水之美之惠。大诗人李白游晋祠之后,写下了《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一诗,诗中用比喻与白描的手法渲染了晋水之美,其中“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百尺清潭泻翠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宋代范仲淹《题晋祠》写道:“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一泽甚澄澈,数步忽潺溪。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约,长生如水仙。”欧阳修《秋游晋祠》云:“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并人昔游晋水上,清澈照耀涵朱颜。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两诗讴歌了难老、善利二泉汇为清流晋水的美景,热情歌颂了晋水给人民带来“稻花漠漠”的丰收景象。金代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元代小仓月的《晋溪》,明代杨基的《观晋祠泉》、孙玉的《游晋词》、朱鉴和的《晋祠山水》、雷霖的《游晋词》,清代王尔详的《难老泉和韵》、吴重光的《难老泉》、于汉翔的《难老泉》、周景柱的《晋祠记》、郑昆英的《晋祠难老泉赋》等诗文,从不同侧面或描写泉水的秀美,或歌颂泉水惠泽百姓的美德善利,其中佳句多多,如“泉流戛玉清盈耳,禾稻边云绿满畴”(孙昱);“清泉已代千家井,美利犹滋万顷田”(雷霖);“岚光凝黛,翠草含碧,湛珠辉于星夜,流镜彩于月夕。……稻花溪畔,红霞与日影同新,靛草池边,紫雾共春禽并飏”(郑昆英),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惠山泉虽名列天下第二,但历代对它的题咏和赏识不亚于诸多被誉为天下第一的名泉。唐代诗人李绅曾在此处读书优游,他赴京时作《别泉台》诗,诗前小序说:“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也。”诗曰:“晴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微动竹风含淅沥,细浮松月透清盈。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春芽泛玉英;应是梵居连洞府,浴石今化醴泉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两次游无锡惠山泉,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名句。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不但在泉池旁的大石上题写了“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而且还题诗道:“南朝古寺惠山前,慕名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思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明代著名画家王绂寓居此处作画,并写诗赞惠山泉道:“寒斋夜不眠,论茗坐炉边;伏火煨山栗,敲冰汲涧泉。瓦铛翻白雪,竹牖出青烟;一啜风生腋,俄顷骨已仙。”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南巡至无锡,每次都对二泉水加以品评和题咏。如乾隆写诗赞二泉道:“石甃淙云乳,何以问来脉?摩沙几千载,涤荡含光泽。澄澈不爱尘,岂杂溪毛碧。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镇江中泠泉同样是文化人青睐的对象。当年陆游游览此泉时,有感于其泉难汲,留下了“铜瓶愁汲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瓮”的诗句。清人张潮的《中泠泉记》,生动地记述了作者汲取中泠泉的过程。清康熙皇帝咏中泠泉:“静饮中泠水,清寒味日新。顿令超象外,爽豁有天真。”(《中泠泉》)饮泉能日日有新的体会已实属难得,更难得的是能够通过清泉陶冶心灵。超然于万物之外,领略到泉中有天然真味,可谓揭示了泉之美的根本。
绝妙的敦煌月牙泉,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杰作和奇观。这神奇泉水,令人心醉神驰,遐想无限,更引发了无数文人骚客的诗情。
清代诗人苏履吉在《敦煌八景咏》中有一首《月泉晓澈》,对月牙泉予以了热情讴歌:“胜地灵泉澈晓清,渥洼犹是昔知名。一湾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竭来亭畔频游玩,吸得茶香自取烹。”诗中既描写了月牙泉像弦月初上、清澈如镜的景色,也赞叹了月牙泉绵历古今、沙填不满的神奇,同时也描写了在泉畔汲水烹煮香茶的无穷乐趣。清代另一位诗人朱凤翔(曾为敦煌县令)的《月牙泉》诗写道:“德水源传星宿海,灵池胜纪月牙泉。不形卮泄疑无地,倘有槎寻定到天。沙岭回风森壁立,铁鱼跋浪蹴涡旋。
凭谁问取龙媒迹,汉武当年正拓边。”诗中追本溯源,围绕月牙泉产生的许多美妙传说、灿然生辉的典故有感而发,给这一泓碧水染上了神奇迷人的色彩。近人于右任和张大千游览月牙泉之后也不禁诗兴大发,分别写下了《游月牙泉》、《月牙泉》诗,借景抒情,感慨良多。
其他名泉也多有诗文的题咏。宋苏东坡咏虎跑泉:“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盥洗罢,卧听空阶环佩响。信知此来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虎跑泉》)宋人林稹咏杭州飞来峰冷泉:“一泓清泉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向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冷泉》)写出了冷泉幽居山涧时清澈明净、令人赏心悦目的特性。明人晏璧咏济南柳絮泉:“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伶伶。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柳絮泉》)形象地描绘出柳絮泉边杨柳青青,柳絮飘泉如浮摇绿萍的特有风姿。唐人李端咏山西霍泉:“碧水映丹霍,溅溅度浅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霍泉》)写出了霍泉清澈迷人的景色。明人乔宇咏娘子关泉:“石浮下通沧海底,浪花训叠翠峰闲。”(《咏娘子关泉》)把泉水的源源不断想象为泉与沧海相通,把泉眼涌出的水花描绘为奇峰叠翠。清人查慎行咏玉泉:“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玉泉山》)写出了清泉向往江湖的性格。清人颜爵炳咏四川绵阳玉女泉:“石隙泉流水一泓,谁将玉女锡嘉名?青连竹粉含朝雨,碧绉苔衣唤晚晴。到此浑望尘俗气,闲游宛听佩环声,臣心早以空诸相,一酌斯泉特地清。”(《题玉女泉》)在一种优游林泉的环境下,写出了玉女泉清澈幽静的氛围。
除了对名泉格外垂青以外,文人雅士们对其他泉流独特的景色也给予了不少关注。如,唐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诗人如同乐师一样,从大自然的泉声中体会到天籁的和谐旋律。王维的《山居秋暝》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浑然天成的语言描绘了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的淡雅清幽形貌。宋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用细腻的笔调,传神地表现出了小泉无声细流的恬静韵致。明谢榛《初冬夜同李伯承过碧云寺》:“飞泉鸣古涧,落月照寒松。”言飞流的山泉汇成溪涧,叮咚作响,斜月映照苍松,寒意更添,衬托出山中的幽静。
古人认为,泉乃“天赐之物,地藏之源”。对泉产生的科学道理,老百姓并不知晓,但他们凭着淳朴的感性认识得出结论,泉水就是上天的恩赐,泉水就是神水。他们不但修祠建庙,对泉水之神进行顶礼膜拜,还以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出许多有关泉的美丽动人神话传说来解释大自然的奥秘,从而给泉增添了瑰丽的文化色彩。
山西晋祠的难老泉,关于其来历有一则“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相传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姓柳的女子,嫁到古唐村,常常受到婆婆的虐待。因村子里无水,婆婆便命她每天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骑马的老者向她讨水饮马。虽然挑水要走很远的路,但善良的柳氏还是把一担水全部给了老人饮马。老人是个仙人,有感于柳氏的善良,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说只要把鞭子插到水缸里,一提鞭子,水就会涌上来。柳氏回家一试,果然如此,从此便不再受远路挑水之苦。后来婆婆见媳妇不去挑水,瓮里却总是满的,心中生疑,便趁柳氏不在家,偷偷查看,见缸中马鞭,认为是宝贝,伸手便将马鞭提出缸外,一时间瓮里的水喷涌而出,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闻讯急跑回婆家,见大水难堵,忙用院中石板盖住瓮口,自己则奋不顾身地坐在石板上。大水止而泉水出,成为难老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勇敢的女子,在晋祠难老泉西侧建起了水母楼,塑柳氏像于楼内,并尊为水母娘娘。
济南珍珠泉的来历也颇具传奇色彩。相传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当年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远古时代,历山(今千佛山)脚下出了一位大贤人——舜。他从小就跟当地黎民百姓在山下耕种,并显出了超人的才能和品格。尧听说后,不但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还将帝位禅让于舜。
舜勤于政事常巡视四方。这年,舜远行南方。不久,山东一带久旱无雨,娥皇、女英便带领父老乡亲早晚祈祷上天降雨,但姐妹二人膝盖跪出了血,天空还是没一丝云彩。姐妹俩又带领大家打井找水,人人双手都磨起了血泡,终于挖出了一口深井。这时,传来了舜病倒于苍梧的消息,娥皇、女英心如刀割,只好挥泪告别众乡亲。当一串串泪珠洒落在地时,突然,“哗啦”一声,泪珠滴处,冒出一股清泉,泉水像一串串珍珠汩汩涌出,这就是今天的珍珠泉。后人有诗道:“娥皇女英惜别泪,化作珍珠清泉水。”济南趵突泉,相传是龙宫一把白玉壶喷出的宝泉。很久以前,济南城内有一个好心的小伙子叫鲍全,救了泰山黑龙潭龙王哥哥的命,龙王为了感谢他,送给他一件宝贝——一只“咕嘟”冒水的白玉壶。当地州官知道此事后,就派公差前来“借”宝壶。鲍全将宝壶埋于院中,最后还是被州官派来的差役挖到。可宝壶怎么也搬不动。正在使劲搬时,突然“咕咚”一声,壶口“呼”地蹿出了一大股水,直冲半空,溅起的水花洒满全城,水花落处,即出现水泉,从此济南变成有名的泉城。天长日久,这股水一直冒着,人们叫它“趵突泉”。
有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称的敦煌月牙泉,人们对其流沙永远填不住清泉的神奇做出了如下的解释:相传在很久以前,敦煌一带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有一年这里大旱,树木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干渴难忍,哀声遍野。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过这里,听到人们这撕心裂肺的哭声,禁不住掉下了同情的眼泪。泪珠落地化为清泉,解救了在干渴中苦苦挣扎的百姓。为了回报白云仙子的大恩大德,人们修了五座庙宇供奉白云仙子。没想到这一举动惹恼了神沙观里的神沙大仙,他抓起一把黄沙一扬,化作沙山想埋掉清泉,赶走夺他香火的白云仙子。后来,白云仙子从嫦娥那里借来一弯新月,新月降至鸣沙山的谷地化为清澈的月牙泉。神沙大仙刮起大风吹动流沙去填月牙泉,被嫦娥用法术把填泉的沙吹上山顶。后来,任凭神沙大仙使尽妖术填沙,但那一弯清泉始终安然无恙,气得神沙大仙咆哮如雷,沙山因此而鸣响。
关于大理蝴蝶泉的来历,也有这样一则美丽的传说。据说此泉原名“无底潭”,潭边住着父女俩,女儿叫雯姑,长得如花儿般美丽,心地像泉水般纯洁。云弄峰下有个青年樵夫叫霞郎,勤劳勇敢,巧赛鲁班。雯姑与霞郎互相爱慕,订下终身。后来这对情人为反抗封建王公霸占雯姑,双双殉潭,化为一对蝴蝶,故有蝴蝶泉之名。
杭州虎跑泉的来历也颇有传奇色彩。据明张岱《西湖寻梦》载:“虎跑寺本名定慧寺,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性空师所建。……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先是性空师为蒲阪卢氏子,得法于百丈海,来此游山,乐其灵气郁盘,栖禅其中,苦于无水,意欲他徙,梦神人语曰:师母患水,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驱来。翌日果见二虎跑地出泉,清香甘冽,大师遂留。”故把此泉命名为“虎刨泉”,后觉拗口,改为“虎跑泉”。
对于温泉的产生,古人更不知原因,于是同样用神话传说来解释他们难以破解的温泉之谜。
陕西骊山的华清池,是我国最著名的温泉之一。华清池的主要水源来自骊山脚下,民间传说此泉得之于女娲的恩赐。据说女娲完成补天大业后,把所乘的骊马放养在骊山的山洞里。女娲为了使人类能世世代代洗上温泉澡,便让骊马拉着山洞里一架宝贝水车,日夜转动,温暖的泉水便源源不断,形成温泉。
吉林长白山温泉,水温高达摄氏七八十度,一年四季涌动不息,即使在严寒的冬季,温泉水依然流淌在皑皑的白雪中。对于这里温泉的形成,当地流传着一个生命化温泉的动人故事。据说在很早的时候,这里的泉水不是热的,而是凉的。一年冬天,一个赶车的车把式路过此地,路遇一位饥寒交加的老人。善良的车把式不但将自己的干粮送给老人吃,还找来柴草给老人生火取暖。车把式自己又渴又饿,只好吃雪解渴充饥。老人非常感激车把式的善举,便从火里抽出柴禾,想烧化冰封的泉眼,弄出些泉水来喝,可是烧了半天毫无成效。最后,老人乘车把式不注意,双手抱起柴禾,咕呼一声跳进泉眼里去了。一会,就见泉水“咕嘟咕嘟”地翻着花,像开锅般冒着热气,滚滚地流了出来。人们说,是老人的生命化作了奔涌不息的温泉水。
贵州石阡温泉,当地人民视为灵泉。有关石阡泉的产生,则有一则“火龙潜江温泉暖”的传说故事。相传远古时,一位方士由云南驱赶火龙来到石阡,见这里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民风淳朴,不忍离去,就将火龙镇于江底,令其尾在云南,头在石阡,使地下泉水经过火龙加热,喷出水来如热汤滚滚,供人们浣浴。这位方士临终前,嘱咐人们将其遗体葬于温泉边小山的林中,在上面修筑三层石塔,永镇火龙,让其永远为民造福。此处的江也因此改为“龙底江”。
有“关外第一泉”之称的河北赤城温泉,当地百姓传说其来历是这样的:相传远古时,这里有个叫二郎的部落首领。有一年大旱,天上12个太阳一同出来烧烤着大地。为了赶走太阳,救民于酷热干旱的灾难之中,二郎到山上砍了一棵千年古树当扁担,挑起12座大山,去追赶太阳。追上1个,便将它压在大山之下,一连压了11个。剩下1个太阳跑向东海边上,他本想去撵,无奈体力不支,只好把它压在赤城西北9公里处的地方。山下的泉水被太阳烧热,流出了滚烫的温泉。温泉附近有两座小山,人称二郎墩,传说是二郎歇脚时,从鞋里倒出来的沙子。
纵观这些有关泉的神话传说,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反映华夏民族的水崇拜意识。由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而对农业文明而言,水的重要性更是不可替代。故很早的时候,中华先民便对包括泉在内的各种水体给予了强烈的崇拜。而这些有关泉的神话传说无疑是中华民族对水崇拜的曲折反映。其二,北方和西北地区干旱少水,有关泉的神话传说多与缺水抗旱相关,如难老泉、珍珠泉的传说反映的都是人民盼水的愿望。其三,不少神话传说没有把泉水的出现归结为龙王、上帝等不可知神的创造,而归结于人们心目中的凡人英雄,如晋祠难老泉的水母是个善良的农家女子;济南的珍珠泉是由娥皇、女英的眼泪化成;长白山的温泉则是由老人的生命换得。这反映出华夏民族对自身内在生命力的认识和肯定。
人们对神奇的泉水的崇拜之情,不仅表现在编织美丽的神话故事上,而且也体现在对开发泉水有功英雄的顶礼膜拜上。如位于河北涿鹿黄帝城东一里处有一眼古泉,当地人称“黄帝泉”。传说此泉是上古时轩辕黄帝濯浴龙体的地方,故称“濯龙池”、“阪泉”、“矾水”。黄帝泉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其源于5000多米深处的地下岩泉水,而且“平地涌潴,聚而不溢”,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不枯竭,天涝不外溢,且水质极佳。关于这处古泉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据传在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时,黄帝部落的人吃水要到蚩尤部落占领的地方去取,因而经常遭到蚩尤部落的截杀。黄帝见百姓们饱受干渴之苦,心里非常难过。这天,他双膝跪地,祈求上苍赐水。黄帝连叩三个响头,他的宝马也抬起蹄子连刨了三下。就在马刨到第三下时,奇迹出现了,只听“呼”的一声,一股汹涌的泉水破土而出,喷溢不止。后代百姓感念黄帝体恤百姓疾苦、为民造福的善举,就在泉边修建了黄帝祠,世代祭祀。我们伟大的祖先对水是何等地顶礼膜拜啊,以至于他们把心中的圣人轩辕黄帝的祠庙盖在泉边。它昭示人们:人与水息息相关,难分难离。黄帝泉5000年不止不息地涌流,直到今天仍滋养着当地百姓。黄帝泉附近用此泉浇地的8个村庄,年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当地人说,用黄帝泉浇地庄稼旺,用它洗脸脸蛋光,用它做饭饭菜香,就连吃黄帝泉长大的女人也比别处的女人漂亮。又如,山西洪洞县的霍泉,早在千年以前就造福人民。据说此地之泉是由一个宝盆变成的清澈泉水,从此霍山有了霍泉。泉水让原本光秃秃的霍山披上了绿装,并以不息的泉流造福于当地百姓。
后来山神欲挖走宝盆,水神勇敢地与之搏斗,保住了泉水。当地人民为了感谢水神,便在霍泉旁建起了水神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八都杀猪宰羊,到水神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霍泉北侧的广胜寺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也便由此而来。再如,山西临汾的龙子祠,是为了纪念为百姓留下甘泉而献身的龙儿所建,他们封龙儿为“康泽王”,意指龙泉水泽润于民,称此泉为“龙子泉”,并在泉旁建起了“龙子祠”,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当地百姓都在这里举行庙会,纪念龙儿。在许多泉区,祭神活动非常热烈隆重,每年春秋都要举行开水祭水神活动。久而久之,这些祭祀的活动逐渐发展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甚至演变为当地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华夏大地上,许多人名、地名、建筑物名都与泉水有关,许多格言、说法也与泉有关,可见泉水对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与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有关,并以他们的名或号命名的泉有十多个,其中著名的有:江西上饶的陆羽泉、河南济源的卢仝泉、安徽滁州的六一泉、湖北宜昌的陆游泉、山东淄博的柳泉等。陆羽泉,又名“天下第十四泉”,位于江西上饶广教寺内。中国茶文化的鼻祖,有茶圣、茶神之称的陆羽(字鸿渐)曾在广教寺隐居多年,筑有山舍,舍外种植茶园数亩,并开凿了一井泉。此井水质清甘,当时称为天下第十四泉。传说陆羽曾在此种茶品泉,并写就了传世名作《茶经》。
后人为了纪念陆羽,称此泉为陆羽泉。卢仝泉,位于河南省济源市郊西北通济桥附近,又名玉川泉。泉旁立一石碑,刻有“唐贤卢仝泉石”字样。相传此泉是卢仝汲水烹茶处,卢仝自号玉川子,故名。卢仝爱茶成癖,他的《七碗茶歌》千百年来传唱不休,卢仝也成为与陆羽齐名的“茶仙”,又称“亚圣”。卢仝泉至今泉流滚滚,清澈温醇,为饮用佳水。六一泉,位于安徽滁州市城西琅琊山麓,因宋代散文大家和诗人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引泉建亭而知名。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故世人称此泉为“六一泉”,又名丰乐泉、幽谷泉、紫微泉。陆游泉,位于湖北省西陵峡下牢溪畔,距宜昌市约10公里处。泉水自岩壁石罅中流出,汇入一方形泉坑中,清澈如镜,透亮见底,春不枯竭,冬不结冰,取而复满,常盈不溢,用其煮茶,醇香适口。泉侧有三游洞,因唐代三个大文人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人同游而得名。南宋大诗人陆游生活在半壁江山沦丧、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时代。他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因报国无门,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在入川途中游览三游洞时,特意在洞门左侧的泉边取水煎茶,品评其味。甘美的泉水使陆游诗兴大发,赋诗一首:“汲取满瓶半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诗被人摩刻,泉亦被命名为“陆游泉”,远近闻名。柳泉,位于山东淄博市蒲家庄东壑沟中。泉出沟底,外溢为溪,大旱不竭,称“满井”。沟内绿柳成阴,故名“柳泉”。相传当年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为写《聊斋志异》一书,曾在此设茶待客,与人谈狐说鬼,搜集创作素材。柳泉东南里许,有蒲松龄墓。
天下名泉被赋予道德意义当推贪、廉、盗三泉。贪泉位于广州市西北15公里的石门附近,为一口水井。井旁尚有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广东布政使李凤立的一方石碑,上刻“贪泉”二字。据说贪泉水颇为神奇。原来,古代广州的树珊瑚、珍珠两种特产被中原视为珍宝,价值千金,来广州做官的,常因过分贪财而犯罪。俗谚说:“登大庾岭则芳秽之气分;饮石门泉则清白之质变”,认为官吏贪污乃是饮贪泉之水所致。廉泉位于合肥包公祠内,是为了纪念为官清廉、铁面无私的一代名臣包拯而掘的井泉。亭中石壁镌文道,贪官喝了廉泉,就会头痛不止;清官饮之,则愈加廉洁奉公,泉因此而得名。无独有偶,在江西赣州市光孝寺内也有一处廉泉。相传,古时当地有一太守廉洁出名,忽一夜,雷雨过后,有清泉从地涌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清官,便称此泉为廉泉。盗泉,坐落在今山东泗水县的东北。《淮南子》说:“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旧常以“盗泉之水”比喻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来的东西。其实,廉贪与否,并不在于是否饮了廉泉、贪泉。如东晋名臣吴隐之(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以为官清廉著称。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吴隐之任龙骧将军,都督交、广二州军事。经过石门时,吴隐之特取贪泉水饮,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表清,吾知之矣。”并赋诗明志:“古人云此泉,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任广州刺史期间,“清操愈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装饰,皆付外库”(《晋书?吴隐之传》),可见,贪与不贪在于一个人的操守,岂在于饮什么“贪”“廉”之水!泉与城市称谓相关的城市有山东济南、福建福州、甘肃酒泉、河北邢台等。山东济南是我国著名的“泉城”,城区内外2.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计有108处清泉涌流。济南不但泉眼众多、泉量巨大,而且泉质上佳。有关济南泉水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元代于钦《汇波楼记略》云:“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清末《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谓济南“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福建的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北宋时,福州“编户植榕”,使得全城“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有了“榕城”之美名。其实,福州还有一个“温泉之城”的称谓,这缘于大自然恩赐给福州众多的温泉。福州自古就有“福州温泉甲东南”之誉,温泉出露带面积占福州市区面积的1/7,温泉的数量之多、水质之佳,在我国大中城市中绝无仅有。到1911年,福州城有温泉井五六十眼。目前已达到一百七八十眼。甘肃酒泉市之名,也与“酒泉”泉水之名有关。酒泉位于酒泉市东关酒泉公园内。酒泉古称“金泉”。据《汉书?地理志》载,“其水若酒,故曰酒泉”。民间传说,汉武帝时,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大胜匈奴。汉武帝闻讯后,专门派使者从京都长安送御酒十坛到军前,以表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霍去病爱兵如子,不愿独享御酒。但酒少人多,不够分配。于是便将御酒倒入泉中,与将士们在泉边一起畅饮“泉酒”。此后金泉改名为“酒泉”,此地也改名为“酒泉”。李白曾在酒泉游览,并写下了“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的诗句。河北也有一个别号泉城的城市——邢台市。“环邢皆泉”,邢台周围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涌百穴,其数量之多,涌量之大、水质之佳、景色之美,堪与济南媲美。邢台“百泉”由百泉坑、葫芦套、黑龙潭、达活泉、金屑泉、紫金泉、珍珠泉、喷玉泉、狗头泉等15个泉群组成,终年喷珠吐玉,故称“百泉”。福建的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泉州”城名,顾名思义,无疑也是由泉而得。泉州的清源山,位于泉州市北郊,山势巍峨挺拔,翠峰层叠,绵亘数十里,宛若一道翠障,拱卫着泉州古城。山上奇岩怪石,林泉洞壑,风景十分秀美。清源山中峰顶,有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题刻,以及他少年时期的练胆石。旁有孔泉,泉清而甘美,又名虎乳。据传泉州“乃因清源山之虎乳山泉湛然澄清而得名”;而清源山别号泉山,亦由此泉而来。另外,河北承德古称热河,其名源于避暑山庄内的热河温泉流涌形成的河流——热河。
与泉有关的河有万泉河(位于海南岛中部,发源于五指山,因源头泉水众多,故名万泉河);与泉有关的山有甘肃兰州的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南皋兰山北麓,相传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在此山与匈奴作战,因无水饮马,霍去病着鞭戳地,顿时涌出甘露、掬月、摸子、惠、蒙等五股泉水,故名五泉山)、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与泉有关的镇如山西朔县的神头镇(其名源自所在地有一座神头泉)、河南温县温泉镇(据说此地古时有温泉);与泉有关的村如河南卫辉的百泉村(村名源于附近的卫源百泉);与泉有关的寺庙有甘肃兰州清泉寺(因五泉山泉水清澈,故山上建寺名为清泉寺)、河北张家口市西南赐儿山的云泉寺(寺边山崖有二洞泉);与泉有关的道观有陕西华山的玉泉院(玉泉院坐落于华山峪口,以玉泉从院中流过而得名);与泉有关的亭如杭州飞来峰之冷泉亭(飞来峰下有一池涧水,池内有泉涌出,阴冷异常,故名冷泉,池上建有一亭,为冷泉亭)。凡此种种,难以一一列举足。
有关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远不止以上所列。比如,中华民族在长期与泉相濡以沫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与泉相关的许多格言、谚语、成语。如用“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形容有恩必报;用“文思泉涌”形容才思敏捷;用“泪如泉涌”形容喜极或悲极的泪水横流;用“林泉之趣”形容隐居或优游于山水之间的乐趣,等等。与泉有关的音乐有《二泉映月》(华彦钧);与泉有关的绘画有《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黄山温泉》(刘海粟);与泉有关的书籍有《中国名泉》(黄仰松、吴必虎主编)、《晋泉之韵》(崔铁牛主编)等。
泉来自于地下,凝天地精华而甘美晶莹,纳天地之声而叮咚作响,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自然成为人类难以割舍的佳物。因此,就连古人死了,也往往将最后的归宿与泉联系在一起。如泉壤、泉路、泉台、九泉之下等,还有“应作芝兰出,泉台月桂分”、“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看来中国人对泉就是情有独钟,要不怎么连死都与泉联系在一起呢?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笔者在翻阅各种记载泉的书籍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北方人和南方人对泉的态度大不一样。北方干旱,缺水少雨,对大自然恩赐的泉水格外看重,甚至有“恋泉情结”;而南方水多,泉也多,但惟其多,人们对泉和其他水司空见惯,也就不大以为然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感慨道:山西泉之盛可与福建(全国泉水最多的省份)相伯仲。山西地处华北,是一块山峦起伏、干旱少雨的地方,然而泉却出奇地多(资料表明,出水量在1米3/秒以上的大泉,就有19眼,中小泉眼多达200余处),一如寒门之子,一个赛一个有出息,这叫天公无私。山西人对泉格外看重,视为生命之源,在很早的时候就对泉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可以说什么地方有泉水,什么地方就比其他地方繁荣富庶。山西人认为,千百年来,这甘甜清洌的泉,如母亲的乳汁,哺育着三晋大地。反观福建,泉之多应该超过山西,但由于福建水多,江河纵横,素有“闽水泱泱”之称。福建河流的主要特点是“粗而壮”。横穿福建境内的闽江,其流域面积仅为黄河流域的1/12,但其水量却超过黄河。故而泉水虽多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格外重视。